会员书架
首页 > 女生小说 > 萌萌集4:断裂的声音 > 俄罗斯诗篇与理想的荒凉

俄罗斯诗篇与理想的荒凉

目录
最新女生小说小说: 全职法师:从穆婷颖退婚开始祁医生又吃飞醋了穿成四个反派的娘怎么办?皎皎天上明月世子风流九岁嫡女要翻天我,左千户,肝出个武道真神都叛出宗门了,谁还惯着你们快穿之萌新去宠夫小楼珠玉寒暗黑之小强天相丁灵丁晓我的总裁绝色老婆东宫医妃韩娱之全职丈夫圣手医仙帝婿无双将统江山穿越蛮荒:靠异能在部落悠哉种田娇软通房死遁后,清冷将军他疯了

俄罗斯诗篇与理想的荒凉

读“散文与人”丛书第一辑,筱敏的《俄罗斯诗篇》整个抓住了我的情绪,随后我有幸读到作者命名为《火焰或碎银》的散文集的大多数篇章:《无家的宿命》《理想的荒凉》……它们整体地构成了《俄罗斯诗篇》的语境。而我最喜欢的仍是《俄罗斯诗篇》。

我看重这些文字,不是它指称的或隐含的意义,即那些可以叫作思想的东西,而是在文字之外但同样可以感受得到的动机、记忆和向往,是文字本身梦幻般燃烧的激情。

或许我们是同龄人、同代人,有过这样或那样类似的经历,其中包含阅读的经历:十二月党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刑判决,《狱中二十年》,赫尔岑的《家庭的戏剧》,还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啊,这些东西,仅仅回忆起它们的名字,就像是触摸硝烟弥漫的战火中留下的伤痕。

或许沧桑的时间冲淡了浪漫的色彩,成熟的思考也减轻了革命的分量,但某些单词却仍然像金粒样坚挺着,在黑与白的时空中,成为超出年华的未曾失去的凭证。

那就是——自由与尊严。

理想、崇高呢?

而这正是我觉得筱敏要比我保留得多的地方。我读她的《无家的宿命》,尤其是《理想的荒凉》,发觉她还是年轻而多梦的。用筱敏的话说:“理想和梦是一粒种子,即使她未能成林,甚至未能发芽,但毕竟已经打击过僵硬的地面了。”

于是在执着的记忆中,筱敏用一种纯真的姿态为我们展示一个不曾在世俗中平庸化的心灵。她的文字宁愿为精卫、山鬼、狐媚子、小人鱼的童话世界,为充满原色的人之初的童真的世界,为西陲穿透岁月的地老天荒的世界所牵绕,或瑰丽,或率真,或苍凉,唯独没有刺目的丑陋,没有直露的残缺的创伤。

于是筱敏的地平线没有在岁月中重叠成生与死同一的现实的凝重——它只有当下,没有过去与未来。而是在女人的梦幻的引导下,白桦树一般地向天空伸展着一种生命的提示。星光一样的心灵的碎银并不是真的破碎,而是梦幻着的理想的火焰在升腾中投射的闪烁的光影。

我喜欢《俄罗斯诗篇》的文字,因为不能拒绝生命激情的诱惑,因为即使不再相信理想、崇高,也仍坚信自由、尊严是人成其为人的穿透沉沦的脚步。那才是生命的梦幻的本质。

人是不能忘怀自己的经历的,表达也不能。无论它怎样纯净了再纯净,经历也会透过情绪问题透射出来。

在一种表达中,经历就是表达的直呈;

在一种表达中,经历却成为表达的背景。

我习惯于后一种,筱敏似乎也是。

据说收在这部即将出版的集子中的一篇《仰望星空》,是最带有个人经历色彩的(筱敏有一段传奇般的经历),可惜我还没来得及看到,即使真有这样一篇,它也只是整部集子的例外。

我关注表达,在这里表达较之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更带有私人性,它不仅是文字,还是声音,是在文字中缠绕不去、使文字不至于沦为工具的间隔着文字的声音。

这声音同文字一样是语言的物性,即是为人的倾听而存在的、媒介着人对自身超出的语言的物性。它的直观性、当下性和身体性使它不可能消失在具有普遍意义的既成语言中,哪怕这既成语言是理想追求的真理,或反过来是真理追求的理想。人的成其为真实个人的经历即是这种倾听。这倾听不是听什么,而是听本身。唯其有听本身的执着,个人的表达才可能获得契机从既成语言的重复铺陈中脱颖而出,使个人的经历成其为个人的。

没有真实的个人,抽象的、苍白的人何谈自由、尊严——“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负重,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

也许重要的不是把理想坚持了多久,而是在理想成为问题时重提理想的勇气和关注方式。

它不是一个可以归属到终极尺度的消逝着的环节。

它纯然是一个人直面悖论和界限的自省,是在断裂中突兀的。

因而与其在连续性中延用理想的概念或在中断后在新的语境中借用“理想”的字眼,还不如用想象。尽管想象这个字眼同样需要澄清,即它不是在现实之上浪漫地飘浮的,而是因固守个体性连同脚下真实的土地而穿透着的。

如果我们还是要用“理想”这个字眼,那我毋宁把它看作一种追求者的精神状态,一种经历,一种气质。

是啊,我们凭什么知道理想呢?

重提理想仅仅是因为理想的荒凉么,在这片土地上?

然而我深深有感于筱敏的,除了重提理想的勇气与执着,或许还有有能力把理想的激情保留在童话般的文字中。我们需要这一片清新的空气。

还有什么呢?

似乎还有什么……使我不安。如果人们把18世纪叫作“理性的世纪”,那么19世纪就应该叫作“理想的世纪”,然而,艾蒂安·卡贝和他的《伊加利亚旅行记》似乎是一个带着不祥预兆的先知的福音。多么神奇的隐喻,你看,卡贝有着圣人般圣洁的品性,简朴而忘我,像卢梭一样没有怀表,表明生命和时间都是世界、历史和人民的。就是这位“内心唯一的激情是对人类的爱”的圣者,这位“毕生奋斗以博爱精神来解放人类使之摆脱奴役枷锁”的殉道者,竟以同样的激情把自己推上了“暴君”的权力之巅。

这种悲剧诚然不是卡贝个人性格的悲剧,事实上,他的追随者众多,覆盖了地球上大片的土地,如果这理想的土地终于荒凉了,肯定是理想太苍白,太贫瘠。这道理像1减1等于0样地简单。

最好的理想只要最好的代表,其他的人除了追随这个“灵魂的领导者”,难道还有别的身份可信吗?所以,理想成了独裁。最好的人维护最好的理想,当然要用独裁的纯洁性把可能降低理解、歪曲理解、损害理解乃至反对理解的所有其他人分门别类地压下去。于是理想就成了今天荒凉的景象。

荒凉不就是理想自身的梦么?

在这个意义上,我似乎可以用这句话来结束我的阅读,作为筱敏“一个不会做梦的时代肯定是一个衰老的时代”的逻辑补充:一个只会做梦的时代肯定是一个衰凉的时代。

1993年11月

目录
南院都是神经病!!面馆之旅和女上司一起荒野求生不死武皇姑姑五岁半:我是锦鲤我骄傲殖装从武侠开始
返回顶部